文章编号:58160时间:2024-08-29人气:
中新网贵州贵阳8月29日电 (记者 袁超)29日,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与阿里云联合发布国际首个“月球科学多模态专业大模型”(以下简称“月球专业大模型”)。目前,“月球专业大模型”在月球撞击坑年代和形态判别上,准确率已达到80%以上。
该大模型以视觉、多模态及自然语言等通义系列模型为基模,结合RAG检索增强等技术,于阿里云百炼专属版进行微调及训练。
“随着人类深空探测活动的快速推进,探测数据呈井喷式增长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,科学大数据已然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。
中国科学院地化所研究员刘建忠表示,目前“月球专业大模型”的最佳落地场景是月球撞击坑识别。撞击坑的大小、深浅、形状等特征,是研究月球地质演化的重要依据。“人类对月球地质演化的研究除了返回样品外,主要依靠遥感数据进行月球地质对象的研究。”
刘建忠介绍,“月球专业大模型”第一个层次能自动识别月球上的一些构造与地貌,提高后续的研究效率;第二个层次是能够解决靠人工很难完成的一些科学问题,比如月球海陆二分性的成因,三大地体的成因等;第三层次为“月球专业大模型”在处理数据和学习知识的过程当中,它会发现一些新的科学问题,而且它能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。
据统计,目前月球上直径一公里以上的月球撞击坑数量已超100万个,直径一公里以下的撞击坑数量至今无法确定。
“如果完全依赖人工,完成所有月球撞击坑的识别是‘几乎无法实现’。”刘建忠说,科研工作者只需输入月球撞击坑图像和相关问题,月球专业大模型通过检索知识库、调用通义语言模型,回答该撞击坑的形态、大小、年代等相关问题,并给出推理过程。
接下来,月球专业大模型将嵌入“数字月球云平台”,推动“月球云平台”智慧化升级。“数字月球云平台”由中国科学院地化所牵头建设完成,是国际上目前月球探测数据最全,集科学研究、工程应用以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云平台,它将与FAST(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)等大科学装置一同成为科研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,助力中国月球与行星科研创新加速。(完)
内容声明:
1、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,版权归原网站所有!
2、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!
3、本站不接受违法信息,如您发现违法内容,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处理!
4、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duozy.cn/article/58160.html,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