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编号:66455时间:2024-09-13人气:
中新社呼和浩特9月13日电 (记者 李爱平)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世界考古研究室主任、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“红山社会文明化进程研究”负责人贾笑冰13日透露,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境内的红山文化积石冢有了最新考古成果。
当天,“红山文化”命名70周年研讨会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在呼和浩特举行。贾笑冰在会上介绍,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,发端于距今6500年前后,大约在距今5800年进入古国文明阶段,上接辽西兴隆洼文化、赵宝沟文化,以其玉器传统、礼制建筑闻名中外。
“敖汉旗红山文化积石冢是刚刚完整揭露的一座积石冢,也是内蒙古目前考古发掘的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。”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介绍,在敖汉旗红山文化积石冢考古中,考古部门还首次发现了南方北圆、南坛北冢的墓葬兼祭祀为一体的建筑遗存,并且一次性出土了百余件红山文化玉器,特别是发现了与凌家滩文化玉冠饰相似的器物,填补了内蒙古红山文化出土玉器考古研究的空白,也为探索河套地区龙山时代“藏玉于墙”现象来源提供了新的线索。
据了解,内蒙古考古部门还将在近期发布彩陶坡遗址出土的龙形蚌饰。龙形蚌饰是红山文化考古发现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开的龙的形象。“目前,考古部门运用3D模拟拼接技术把它进行了复原,碳样测年数据显示其距今约6300年,填补了红山文化早期龙形象的空白。”孙金松说。(完)
下一篇:两岸花植设计嘉年华昆明启幕
内容声明:
1、本站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大数据收集,版权归原网站所有!
2、本站收录的内容若侵害到您的利益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!
3、本站不接受违法信息,如您发现违法内容,请联系我们进行举报处理!
4、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duozy.cn/article/66455.html,复制请保留版权链接!